各大学团队可由校方安排协助和地方政府合作,选择适切基地,安排田调及了解地方特色与需求。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 气增多。面对这一全球性的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 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一句承诺,碳中 和,走进了大众视野。长期以来,节能降碳的主战场都在工业、能源、交通等领 域,主要集中在城区,农业农村的减排问题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但我国作为世界 农业大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农业总排放量的比重约为 12%,农业农村 领域的节能减碳空间巨大。与此同时乡村也蕴含着巨大待挖掘的碳汇潜力,也让 乡村成为落实“双碳”目标的新阵地。
有鉴于此,本次竞赛将选取具有“双碳”发展潜力的实际环境作为基底,面 向国内外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高校师生,征集 具有可借鉴意义的规划设计方案。竞赛鼓励参赛者自主选点、自发研究。题目与 功能自定,但需呼应乡镇现状、场地环境与地域文化,并对可实施性有合理化考 虑。
乡村振兴顺应国家“美丽乡村” “生态文明” “双碳目标”建设理念,不 仅要产业振兴、文化振兴,更要加强生态振兴,坚持绿色低碳建设,突出生态环 境保护、绿色农业发展、民俗文化传承,这对推动和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 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竞赛将以“低碳乡村”为题,以“碳中和”“碳达峰”理念为指导,以 探索乡村固碳增汇和空间减排为核心,对传统乡村进行改造并策划与之匹配的功 能业态,助力“双碳”目标与乡村生态振兴有机衔接、协同推进。竞赛要求参赛 者以“双碳“目标为出发点,以构建乡村清洁能源体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推 进农房节能改造等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规划设计的力量推动乡村碳汇进程,助力 乡村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为我国最终实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
传统村落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文化价值,承载着人文遗存和历史影响的双 重属性。参赛者须尊重场地,最大限度地保护古建筑本体,并结合周边绿色植物、 水域湿地等自然碳汇场所周边环境,根据当地环境气候、风土条件、地质水文等 特点,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继而全面展现在地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人文特 征,充分挖掘乡村碳汇能力。
参赛者需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和发扬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全面 系统地研究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技术以及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在兼顾安全性、成本性和公平性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综合施策,分阶段建立农 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考核制度,构建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监测评估体系、 农业农村“双碳”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等规划策略,创作出具有合理空间品质、 设备配置、视觉氛围的适应现阶段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案,从而展现参赛者 本身空间塑造、构成与创新能力。
参赛者需思考低碳县城、低碳建筑、绿色农房、绿色节约型基础设施建设方 式,在提升低碳乡村设计建造水平,提高乡村绿地、水域、建筑、基础设施等能 效水平的同时,兼备美观性、特色性,推动乡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明确所改造建筑的功能定位,提炼策划主题,突出唯一性的形象概念(设计 特色形象、社会功能形象、活动组织形象、品牌认知形象);以文态、业态、形 态、生态“四态合一”工作方法,从业态策划入手,提出整体设计目标、主导设 计理念;针对性提出功能布局及空间意向,并就公共活动、商业模式等方面提出 简要运营策略。业态需对基地的文化内涵进行提炼,鼓励有创新精神的活动策划, 并注重落地性和可实施性,最终达到聚集活力、引领生活方式、带动区域发展的 目的,展现参赛者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