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澳斯派克 于 2025-11-6 16:08 编辑
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白龟湖湿地公园生态修复项目 —— 山水城市的滨湖诗卷,市民生活的活力画布
一、项目背景
1.1 项目概述
白龟湖是平顶山的 “城市绿肺”与 “生态名片”,而长安大道南侧的湿地公园段(育英路至蕴海建国酒店西侧),恰是城市面向湖区的重要展示窗口。
项目总用地约18.17公顷,其中生态修复工程16.25公顷,园路和场地修复1.92公顷。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苗木移栽、地形整理、绿化种植、铺装修复、更新照明以及标识系统等配套设施。
为破解“临湖不见湖”的问题,示范区以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项目为抓手,实施“透绿露水”工程,通过植被梳理打通观湖视廊。
通过对园路、场地、关键节点等进行“微创式有机更新”,将封闭的林地转化为开放的滨湖公共空间,为市民打造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临湖而憩”的高质量生活休闲场景。
总平面图
1.2 问题分析:被 “遮蔽”的湖光与生活 •城市界面封闭:沿长安大道的林带郁闭度超 80%,如同 “绿色围墙”阻隔了城市与湖的对话,无法展现平顶山 “山水交融”的城市特质;
•林下空间匮乏:过密的乔灌木挤占了市民的活动空间,园林绿化可看不可用,“临湖不见湖、有绿难享绿”成为市民的普遍遗憾;
•设施老化失能:原有步道破损、照明昏暗、座椅缺失,公共服务跟不上新时代市民的休闲需求。
1.3 设计原则:好生态“涵养”好生活
•序列画卷原则:沿长安大道自西向东构建 “疏林启承 — 湖景展转 — 亲子互动 — 活力收官”的景观序列,展开一幅连续的滨湖诗意画卷;
•记忆更新原则:保留原生大乔木与市民熟悉的场地记忆,以 “微改造”激活旧空间,让居民看得到时代新意,感受得到记忆乡愁。
•生态优先原则:以保留自然生态基底为原则,“透水露绿”为目标,减少人工干预,让阳光、微风与湖光自然渗透进林地。
1.4 设计目标:疏林透水•自然生趣•观景享绿•赋能活力
•疏林透水:梳理场地杂木,抽稀过密植被,打开城市和湖区的视廊,展现山水城市意象;
•自然生趣:保留场地绿色基地和动植物的生态廊道,突出湿地生态多样性,让公园成为 “人和自然的会客厅”;
•观景享绿:构建多层次观湖视野,让市民 “抬头见林、低头见绿、举目见湖”;
•赋能活力:植入亲子、运动、音乐等场景,让公园成为市民社交与休闲的 “活力磁场”。
二、设计亮点:八大生活美学场景的诗意营建
我们以 “人本”为设计理念,结合市民活动规律与场地特质,打造八大生活美学场景,让每一段步道都有风景,每一处场地都有活力。
2.1 阳光水岸:疏林草坪 阳光湖岸
通过 “生态减法”:保留原生大乔木(提干梳枝),抽稀过密小乔木(移栽至其他区域),将郁闭的地被改为耐踩的草坪。市民可以在这里野餐、放风筝,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嬉戏 ——“原来这里树太密,连影子都压得人喘不过气,现在终于能和阳光玩游戏了”(市民语)。
2.2 鸟窝童趣:自然里的童趣 设置 3 个巨型 “生态鸟窝”(对应白龟湖常见鸟类:红嘴鸥、中华秋沙鸭、小天鹅),以深灰色砾石为底,搭配不同尺寸的白色石制 “鸟蛋”(红嘴鸥蛋 100×65cm、秋沙鸭蛋 80×50cm、小天鹅蛋 60×40cm)。周末的午后,孩子们围着鸟蛋爬上爬下,家长坐在旁边的草坪上,看着湖面的白鹭飞过,笑声与鸟叫声交织成动人的乐章 —— 这里已成为平顶山最有趣的亲子打卡点之一。
2.3 凭栏秋月:白鹭随云去 湖光入眼来
在城市道路边的山坡地,搭建 66 米长的竹纤维木观景台,凭栏远观,视线透过疏林,白龟湖的波光粼粼与远处的山峦尽收眼底。此外,加高的座椅和咖啡平台,让游客舒适地尽享湖景的宁静与壮美。成为市民游客观赏白龟湖景最佳观赏点之一。
2.4 画框小站:看得见风景的驿站
沿滨水路旁按服务半径设置公共服务的驿站,包括厕所、售卖机、休息座椅等,供市民休闲活动使用。驿站的设计灵感,来自观赏白龟湖美景的望远镜和画框,造型简洁舒展,既是观赏美景的画框,也是被观赏的景观。
2.5 蚓动森林:蚯在林中穿行 引来人群舞动
在现场梳理出来的疏林草地空间,我们引入“蚯蚓”造型的座椅设计元素,这一方面是可以提供给活动人群小坐、交流活动的城市家具;同时,白色石材的“蚯蚓”,在林中蜿蜒舒展,与树林光影,共同组成了一幅优美舒适的生活美学场景。
2.6 回声剧场:歌声与记忆共鸣
结合现状树林中的圆形场地,扩展为4.6米半径的中央舞台区,外圈设计五座形似古筝的汉白玉座椅,暗含中国古乐宫、商、角、徵、羽五音。内圈为连续座椅,形成室外的“回声剧场”。周末大学生乐队在这里表演,歌声在广场上回荡,周围的草坪上挤满了市民,青春的气息与湖风一起蔓延。
白龟湖畔的音乐快闪活动
2.7 在水一方:采林水精华的一方静土
焕新原有的水边空间,用统一材质做法的围栏界定一块四方平整的临水空间。重视安全升级,拆除既有破损驳岸及老旧平台结构,焕新顶部全覆盖式风雨廊架,采用轻质透光材料实现遮阴避雨双功能。重塑圆形树池结构,扩大种植容积,精选造型优美、季相变化明显的点景树种,形成 “树下有椅、椅旁有绿、绿边有湖”的休憩空间。成为市民们晨练、观水的好地方。
2.8 海盗乐园:变废为宝、童年的冒险
利用原有约 1.5 米高的构筑物,变废为宝,改造成攀爬主题游乐设施。场地铺装换成柔软的草坪,既安全又有趣。孩子们在这里攀爬、捉迷藏,家长站在旁边守护,“以前这里是个废弃的小平台,现在成了孩子的乐园,每天都要在这里玩一小时才肯走”(市民语)。
三、设计重点:三大核心问题的系统解决
3.1 三级视域系统,打开城市与湖的对话
车行视域:沿长安大道梳理林层,形成 “乔木 + 草坪 + 湖景” 的通透界面,让市民和访客一眼能看到湖光山色,展现平顶山 “山水城市” 的窗口形象;
慢行视域:步道两侧保留疏林,让市民在行走中 “步移景异”,林湖风景交融;
湖岸视域:靠近湖边设置亲水台阶,让市民能近距离接触湖水,感受滨湖的清凉。
3.2 生态减法,重塑滨水景观带
乔木保留:保留原生大乔木,仅进行提干梳枝,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灌木抽稀:将过密的小乔木移栽至公园其他区域,增加林下活动空间;
地被更新:将郁闭的地被改为耐踩的草坪,既生态又满足市民活动需求。
3.3 设施提质,提升湖岸景观与文旅体验
趣味互动:结合疏林草地的营造,为市民提供开阔、通透、舒适的林下活动空间,例如,新增设生活美学、运动健身节点,增设座椅、垃圾箱等设施,亲子乐园区域增设生态鸟窝装置,满足其休憩、交流、健身等多元化需求,实现 “观景享绿” 的美好愿景;
生态材料:使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植草砖等生态透水材料,减少硬质铺装面积,促进雨水下渗与净化,缓解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源,对标双碳目标;
照明升级:更换老化路灯,增加夜间照明,保障市民夜间活动安全。
四、工艺材料:生态与实用的平衡
4.1 观景台的 “材料试验”
为了找到最适合观景台的材料,我们联合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对防腐木、菠萝格、竹纤维木进行 3 轮试验:浸泡 7 天 + 晾晒 7 天,对比裂纹、韧性、防滑性。最终选择竹纤维木——它环保(可再生)、耐用(抗腐蚀)、舒适(夏天不烫、冬天不凉),与周围的绿林草地相得益彰。
4.2 生态鸟窝的 “细节设计”
鸟窝采用砾石打底,石制鸟蛋表面打磨光滑,既安全又逼真。每个鸟窝对应不同的真实鸟类,让孩子们寓教于乐。
五、公众参与:市民的声音是最好的评价
项目从设计到施工,多次征求市民意见:比如活动场地的布局和功能需求、回声广场的尺度、座椅方式,都根据市民反馈进行调整。项目建成后,市民们的满意度很高,评价充满温度:
“人在景中坐,湖光入眼来。”(市民曹先生语)
“这里成了我们家周末必来的地方,孩子玩得开心,我们也放松。”(市民李女士语)
倚扶手而坐,近观绿树池塘,远眺湖光山色。“心,此刻非常宁静,太治愈了。”(市民张先生语)
“和姐妹喜欢晚上带杯奶茶,静静地坐在观景台欣赏夜景。”(市民李女士语)
“这是我见过最有烟火气的音乐广场。”(平顶山学院学生语)
白龟湖湿地公园的修复焕新,不仅是生态的修复,更是生活的焕新——它让封闭的林地变成开放的公共空间,让市民重新拥抱湖光山色,让城市重新焕发活力。这是一份献给平顶山市民的诗意答卷,也是平顶山 “山水城市”的生动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