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于 2025-11-4 16:39 编辑
无锡市五爱小学雪枫分校新建工程项目位于无锡市梁溪区北部,总建筑面积33271.77㎡,五爱小学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岁月,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马背上的学校”,突出“红色基因”的传承 。
建筑风格采用了红色学院派风格立面并汲取了小学历史建筑的传统的元素,创造仪式感的学院派氛围。建筑为多层民用建筑,整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部分采用了装配式设计,
本项目海绵城市控制性指标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小于75%,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不小于55%。本项目主要设有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蓄水池、植草沟、排水沟等海绵设施,遵循现状地貌,合理利用地形,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调蓄净化以及回收利用,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项目中。
校园+园林 校园以教学建筑及内部机动车道路共同构成校园基本框架,在建筑内部构建观景平台,使建筑与空间环境产生互动和对话。体现出校园功能的逻辑性和理性特征。由组团围合、交错构成的空间,所形成院落式、园林式景观体系,创造更丰富的景观界面。
书院广场 校园景观主入口的“书院广场”设计结合无锡太湖石雕塑、净水台、林荫大道,树阵及台地草坪、五爱校训广场打造出丰富的师生交流空间,形成校园活动的重要节点,立体串联的多元场所,激发校园的活力。形成立体化、多层次、多元复合的交流场所。室外庭院和下沉庭院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促发非正式交流和学习,充分调动校园的生命力。
回廊花园 校园以庭院组团的有机结构理念贯穿整个建筑群体的布置,巧妙实现建筑与环境的有机融合。设计结合七彩种植池、野草花园、中心水景与假山、活动广场及五彩座椅,绿化空间的渗透式布局和整个基地形成良好的图底关系,绿化与建筑相互环绕,有机结合,既避免了外部环境对内部教学的影响,也形成了组团状的半围合绿化环境。
校园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地方,校园建筑本身也是传达文化的有机载体。设计以风雨廊道将建筑彼此之间形成化整为零的内院景观,以现代式的构造形式、着力体现校园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时代气质。
主题景观打造 律动课间花园则为学生课间活动提供了充满活力与趣味的空间,这里的植物搭配、空间布局都围绕着 “律动”展开,让学生在课间能尽情释放活力,感受自然与运动的融合,契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
中轴式功能串联 以创造更好的师生交流环境为目标,以打造核心交流区为出发点,通过中心交流轴的衔接作用,组织各区域功能布局。根据南北纵深较大的基地特点,造就了校园南北向发展的生长模式。
两条轴线交汇于基地的中心区域,是交流的核心枢纽,引领着校园内的各种交流活动。通过共享空间轴的衔接,将不同功能特点的交流节点串联起来,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校园空间。
生态节能的校园 学校作为接受教育的场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纽带。校园不单单要为学生创造舒适健康高效的室内环境,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也要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传播的基地,通过学校本身向学生、教师和全社会传播绿色生态观。
本项目景观设计积极采用各种技术措施实现节能减排,使校园硬件设施成为学习绿色低碳知识的最重要内容,层次丰富的生态校园景观,多元复合的“海绵校园”,不仅提高使用的舒适性,更可以让低碳的观念深入人们的心灵,为学生提供适宜身心健康成长的求学场所及环境。
文化与休闲空间营造 借助书页梯田、书山广场等景观,将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其中。书页梯田以梯田的形式呈现书页的形态,书山广场则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仿佛在无声地鼓励学生热爱阅读、探索知识。同时,休闲廊架、大树休息角等场所,为师生提供了休憩交流的空间,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能有一处放松身心、与同伴交流的地方,让校园生活更具温度。
本项目主要设有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蓄水池、植草沟、排水沟等海绵设施,遵循现状地貌,合理利用地形,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调蓄净化以及回收利用,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项目中。
贯彻“生态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的理念,庭院绿化、屋顶绿化等共同形成立体式复合型的生态系统;打造“海绵校园”,结合自然采光、屋顶绿化、遮阳、天井等绿色建筑技术,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并预留风能、太阳能的可能性,创建一个高效节能的绿色型低碳型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