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thefirstmouse 于 2025-9-22 17:49 编辑
花艺山居:隐匿于山林花海间的艺术栖所
01 项目概述 本项目立足于三明生态新城如意湖湿地公园民宿片区,以3片区为核心启动区。
02 研究与判断
我们以湿地公园为整体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区位条件、交通网络及相关资源禀赋;结合近年来旅游形态变革、民宿产业演进趋势及主力消费群体画像,借鉴湿地公园现状及同类成功项目的运营经验,开展竞合分析。
03 总体定位
最终确立以“湿地文化+学习成长型新康养+民宿+”为核心战略,推动康养产业与民宿产业协同共进,实现湿地文化、闽学文化、农耕文化与生态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
04 概念规划
面对项目多重机遇与挑战,我们提出“一个核心、六大特色文化、两条脉络、全域智慧生态技术布局”的规划理念,构建集湿地保育、科普教育、休闲娱乐、文化研学、在地深度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景体系。
一个核心:依托现状湿地资源,运用低成本的生态技术,实现生活污水净化、水资源节约、生产性景观营造及生物多样性提升,打造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海绵湿地系统。
六大特色文化区:依托湿地公园现有资源与设施,整合形成六大主题功能区:
· 闽学养生区(敬心斋):融合理学文化,提供身心疗愈体验; · 花房艺术区(花艺山居):以花卉与花艺展示为主题,结合书画艺术展览; · 垂钓文化区(渔栖里):为钓友提供交流切磋的自然场所; · 耕读研学区(耕读小筑):传承耕读文化,推出精品研学课程; · 工坊文创区(锦里坊、陶舍):打造高互动性、强社交性的手作体验打卡地; · 山茶品鉴区(茗茶山坊):展示山茶文化,拓展美容、药用与美食实践。 同时设置入口服务区与亲子区(趣墅),强调家庭互动与趣味体验。
两条脉络:十里生态文化景观道贯穿全区,民宿区域内景观塔构成视觉通廊,形成双线交织的空间叙事结构。
全域智慧生态技术布局:依托气候与水质监测系统、智慧海绵管理中心,实现大数据全覆盖,推动智慧农业、智慧康养与智慧旅游等应用场景落地。
通过“1+6+2+0”的顶层设计,本项目将打造全龄友好、四季皆宜、昼夜可游的多样化主题游线,最终实现多元需求满足、业态外延拓展与产业联动发展,成为可持续的支柱型产业体系。
05 建筑设计
启动区位于湿地公园南侧山坡,毗邻园区景观道与百花园景区,周边丛林环抱,溪水蜿蜒,自然资源优越。
用地内高差变化缓和,最大高差约5米。现状建筑布局分散、流线混杂,缺乏凝聚力和停留感;道路直接切入用地,破坏空间完整性与停车便利性。既有建筑规模亦难以支撑规划业态。
我们识别出地形高差与花、林、水景观是片区的核心资源价值,而打造一处能够聚集人流、提供沉浸式体验的场所,是实现赏景功能的前提。
面对约1万平方米的分散场地,我们提出“聚气观景”的改造策略,通过五大步骤重塑空间秩序与体验深度:
第一步:重塑建筑价值
保留并落架复建具有传统“厝”形制的1号建筑。
1号建筑复建后内部效果
原位重建2号、3号建筑,延续场所记忆;将突兀的4号建筑改造为轻钢结构景观构筑物,点缀于自然之中。
第二步:界定空间层次
依山就势,将场地划分为入口前区、内院与后山三个台地层次:入口作为引导空间,预示环境转换;内院形成轴线明确的核心聚集区;后山融入自然野趣。通过界面分隔与动静分区,构建独立而有序的内向场域。
方案生成示意
第三步:重构体验流线
将原直插道路截断于126米标高,藏入挡土墙与门洞之后,并通过平行连廊的楼梯自茶室下方引入场地。这条重塑的路径串联茶室、连廊、景亭、红砖餐厅与艺术馆入口,步移景异,终抵可远眺湿地全景的景观塔,并实现与亲子民宿片区的无缝衔接。
主入口效果
内院连廊效果
红砖餐厅与花房艺术馆入口效果
内院静水荷花池效果
玻璃花房与景观塔效果
第四步:经营视觉叙事
通过横墙窗洞窥视内院、艺术馆门洞框景、屋顶界面墙360°揽景等手法,实现“移步换景、内外交融”的视觉体验。
第五步:渗透空间界面 打破建筑与自然的界限:茶室山墙避扰隔噪,面向百花园则完全开放;新建客房消融高差、拓展视野,同时保障私密性。花海客房眺望花海,丛林客房拥揽私家庭院,林溪客房则借高低错落设计实现干扰隔离与景观最大化。
第六步:提取并延续在地材料语言
我们从现状建筑中提炼出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材料元素:传统木构架、白色填充隔墙、青瓦、红砖及夯土墙,将其转化为新的设计语汇,既延续场地记忆,又塑造谦逊、质朴且与自然共鸣的当代美学体验。
06 结语
最终,花艺山居将不仅是一处远离喧嚣、与自然共呼吸的“桃花源”,更将成为如意湖湿地公园中一片引人入胜、功能与美感兼具的标志性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