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概况
华宝科技园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腹地——深圳市福田保税区内,北邻市花路,东临凤凰道,是深港科技创新轴上的重要节点。项目所在保税区被定位为“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重点区域”,具备低碳技术试验示范和国际科技合作双重战略意义。华宝科技园占地面积19348㎡,前身是一家日资国际物流公司,专注于国际及国内的物流业务,借助于保税区产业升级规划的东风,项目团队受当地政府委托计划将其改造为以芯片产业研发为主的科技企业办公园,本次项目的改造目标不仅是对既有空间的物理更新,更承担着推动区域生态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先导示范作用。
项目团队遵循《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指引》(2018)、《广东省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等相关政策指导及技术规范,着眼于“低碳技术+景观艺术”的深度融合,通过一系列可持续地设计策略将原本灰色、高碳排的传统物流仓储设施转型为绿色低碳、复合开放的生态办公场所,使其如同嵌入场地的一枚“绿色芯片”,驱动整个保税区向高科技、低碳化的产业形态转型。
▲项目鸟瞰
(2)设计思路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改造前的项目场地面临一系列复杂挑战:首先,项目所处保税区内密集的工业建筑、活跃的工业生产活动以及频繁的物流运输导致了高强度的碳排放,加剧了区域热岛效应和气候脆弱性,设计团队不仅需要妥善解决项目本身的碳排放挑战,还需将其视为一座绿色基础设施,为周边地区提供气候调节、水文调节、空气净化等生态服务;其次,项目场地内100%不透水的路面与屋顶加剧了内涝和面源污染威胁,根据环境评估报告显示场地内土壤含有多环芳烃和重金属等污染物颗粒,因此妥善的雨水管理系统设计和土壤修复被纳入此次改造的重点;最后,保税区内的绿地率仅为10%,且多为街道绿化分隔带,能够提供休闲娱乐的公园绿地极为紧缺,如何利用此次项目契机为更多人提供社会福祉,且兼顾园区内部的办公需求,成为设计团队的又一挑战。
▲典型工业园区的环境与生态挑战
在此多重挑战之下,项目团队需对建筑立面、屋顶及地面景观三个方面进行改造更新,为此,项目团队提出“绿色·芯片”作为核心设计理念,通过一系列可持续的设计策略在场地中融合“绿色低碳技术”与“芯片景观艺术”,旨在解决场地本身“高碳排、高污染、低绿化”所带来的环境与生态问题。
其中,绿色低碳技术是指在设计前期项目团队带领各个领域专家学者组建一只课题研究小组,并为该项目制定气候行动目标:通过光伏技术、废料回收、绿色屋顶、低影响开发等一系列低碳技术研究与应用,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景观碳计算模型,使其在25年内实现碳中和。另一方面,芯片景观艺术是指提取电路板元素作为设计语言,用于场地的路网、绿地、构筑物及空间布局的艺术设计中,与企业的科技属性相呼应。除此之外,项目团队还与上位规划团队合作,积极协调相关单位,旨在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化提升绿化覆盖率,打破园区封闭的格局,为周边社区提供公共休闲空间等,最终实现通过低碳技术与景观艺术的有机融合,创建绿色多元、开放包容的现代生态办公花园典范的目标。
(3)设计亮点
1、近零碳设计
设计之初,该项目被设想为一个可以改善区域微气候并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花园式低碳办公场所,景观团队将可持续的低碳设计概括为“减源策略”和“增汇策略”,并将其贯穿到项目的每一个细节。
▲低碳策略包括减源策略和增汇策略
减源策略是指通过替代高碳排材料及能源实现减少大气中的CO2,为此项目团队联合研究小组结合场地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了4个技术策略。首先,景观团队在场地中创新性的应用了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将约300㎡的太阳能电池板巧妙的集成到屋顶女儿墙、廊架、灯具设计当中,每年的发电量约为1.8万度,减少约18吨CO₂ 排放,相当于种植1000棵树;其次,建立完善的海绵城市管理系统,将雨水花园、植草沟、可渗透地面、绿色屋顶等绿色基础设施策略性的设置在场地中,并将拆除的混凝土被回收用于土方基础和透水垫层,通过水资源回用和废物回用间接实现减少CO2排放,同时增加浅表流排水路径,以应对频繁的极端暴雨和地下水污染威胁;第三,设计低碳型生态停车场,并增加充电桩,以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出行和使用,研究表明,每使用一辆新能源车辆(特斯拉)替代燃油车在全生命周期内可减少55吨碳排放;最后,在屋顶区域选择符合LEED和绿建三星标准的SRI材料,以减少建筑空调制冷符合,间接实现碳减排。
▲低碳型停车场:多重、立体化的低碳措施减少场地及周边碳排放
▲改善污染威胁:通过精细化的地形设计实现雨水的收集与净化
▲光伏屋顶花园:通过SRI 材料、光伏集成、本土植物群落等策略降低建筑能耗
▲光伏隔音墙:兼顾能源收集、阻隔噪音与办公舒适性
▲户外办公/雨水花园:为工作和休闲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环境,同时也整合了雨水管理功能
增汇策略是指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和土壤微生物作用封存大气中的CO2,为此项目团队需在保证景观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提升场地的绿化覆盖率,并尽可能的提高植被和土壤封存CO2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4个核心策略:首先,项目团队遵循低影响开发的设计原则,将场地北侧的荔枝林作为景观遗产保留下来,从而减少施工扰动带来的碳排放,并且该荔枝林具有长期碳储存能力,经计算已封存CO2约3265Kg(20年树龄),并在其生命周期内能够可持续的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封存CO2;其次,项目团队遵循低维护的设计原则尽可能的在海绵设施内密植本土灌木和草本植物,并且优化种植基质,以提高其碳储存能力,经估算,每平方米可封存CO2约90.23Kg;第三,项目团队在建筑立面改造中应用了植被毯技术结合自动灌溉系统,构建大面积立体绿化景观;最后,项目团队筛选了来自本地的高碳汇品种和幼小的苗木,在场地北侧打造城市森林景观,即通过合搭配乔木层、灌木层和地被层,形成高密度的复合植物群落,从而提升其70%的碳汇能力。总体而言,改造后的场地超过60%的面积被茂密的植物覆盖,植树造林为人们提供了遮阴空间,使该区域白日75%以上的时间处于阴凉的状态,地表温度减少5℃,极大的提升人类舒适度。
▲砾石花园:现场拆除的混凝土和材料被回收用于砾石花园的垫层和铺面,下沉式的聚合空间为人们提供沉浸式的社交体验,并在暴雨期间成为临时调蓄洪水的弹性场所
▲亲自然社交场所:日常办公之外最具吸引力的社交与灵感孵化场所,促进员工身心健康
▲城市森林:筛选来自本地的高碳汇品种和幼小的苗木,通过合搭配乔木层、灌木层和地被层,形成低维护的复合植物群落,提升70%的碳汇能力
为了验证低碳策略的实施的可行性,项目团队联合研究小组建立了项目全生命周期景观碳计算模型,通过碳估算模型对华宝科技园全生命周期(50年)碳足迹进行评估,并将低碳设计策略纳入碳估算模型中,最终根据全生命周期(50年)碳影响曲线图可知,项目在2050年即可实现碳中和,2075年实现碳汇量约597吨。
▲景观碳计算模型:25年内实现净零碳排放
2、芯片景观艺术演绎
为彰显园区未来科技研发的核心特征,设计团队以“电路板”为灵感源泉,将电路导线、电容器、电阻器等意象性元素融合进铺装图案、路网布局、构筑小品与空间分区中,形塑出一个紧密连接、逻辑清晰的类“电路板”景观系统。场地划分为地面花园与屋顶花园两大功能区域:其一面向公众开放,作为共享社区绿地;其二则服务于园区内部研发人员,提供多样化的专属活动空间。
▲景观系统:景观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代表科技的电路板,其元素被广泛运用于构筑物、绿地及路网等设计中
▲多功能空间:折线型的路网将原来开阔平坦的地面大空间分隔成不同尺度的小型
功能区,满足场地公共、私密的不同层次的使用需求
▲景观图案:电路板的设计元素被运用在整个场地中,回应了场地的研发内涵
地面景观以象征电路导线的折线路网为组织核心,高效连接各主要功能板块,实现场地高可达性。网格切割下的原始大空间被划分为七个尺度各异的功能区,满足公共与私密、多样化的日常使用场景,并强化了空间的层次感与沉浸式体验。几组极具未来感的构筑物宛如电路板上的“电容元件”,设置于人流交汇的视觉节点,构建鲜明地标并承载园区服务功能。为满足雨水调蓄与循环利用需求,设计融合 2,000 平方米的 LID 绿色基础设施与 500 立方米的地下雨水蓄水池,为场地可持续运维奠定基础。
▲下沉式草坪剧场:充满活力的开放空间为工作、社交和举办活动提供了精心设计的环境,兼顾调蓄雨洪的能力
▲公共服务:向所有访客开放,成为玩耍和放松的最佳场所
▲打破公私边界:突破私有与公共空间界限,提升土地效能
屋顶花园通过折线形铺装与种植池划分空间,打破建筑体量的刚性几何感,营造出层次丰富的游园路径与观景节点。遍布屋顶的半围合绿色庭院可同时容纳约 250 人开展社交、办公、休憩等多维活动。太阳能光伏组件被融合于屋顶构筑与隔音墙体设计中,既体现低碳技术与景观的深度整合,也为园区营造出独特的可持续视觉表达。为提升生物多样性,设计团队精心甄选 9 种具蜜源或浆果的本地植物,采用自然式群落栽植手法,为鸟类与昆虫创造出充满生机的屋顶栖息地。
▲鸟类友好的空中花园:筛选蜜源和浆果的本土植物,创建生物友好栖息地,提升生物多样性
▲户外办公场所:提供多种协作环境,激发想象力并促进交流
▲设计细节:使用本地材料和节能工艺以实现碳中和目标
(4)效益
华宝科技园以其多维跨界协同与卓越社会效益,成为高密度城区绿色转型的典范案例。项目不仅打破了传统园区“公私割裂”的空间界限,重新塑造了共享绿色生活场景;同时,也以系统性景观策略实现了“减源增汇”双路径低碳转型,为“碳中和”目标提供可衡量、可复制的实践框架。其所提出的“绿色芯片”概念,包括活态遗产保护、太阳能集成应用、开放空间营建与近零碳运行模式,已成为推动片区生态振兴与产业升级的关键驱动力,并将持续影响未来城市更新的绿色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