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压力日益突出,绿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效益评估与网络优化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选取长沙市29条绿道及其周边100米缓冲区作为样本对象,建立生态效益评估模型定量评价绿道生态效益,提出网络和节点优化方案,研究可为城市绿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 CITYgreen 模型数据库建立搜集绿道的空间分布、长度、宽度和周边环境等基本信息,乔灌草的覆盖率、冠幅、树高、面积、落叶情况和生长状况等植被数据,气象和土壤数据,将数据输入CITYgreen 软件中进行数据入库。(2) 绿道生态效益评价体系构建从碳的储存与吸收、大气污染物清除以及暴雨径流削减三个维度选取碳储存容量、碳封存速率、O3、SO2、NO2、PM10、CO清除量、曲线数、径流深度、集水时间、峰值流量、径流削减体积和峰值流量变化13项二级指标,构建绿道生态效益评价体系。(3) 29条绿道的生态效益评价及网络优化利用CITYgreen 模型对 29 条绿道生态效益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利用熵权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最终得到各绿道的综合生态效益评分,并基于评估结果对现状绿道网络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绿道生态效益分布不均衡。绕城高速绿道生态效益最佳,其次是长株潭绿心绿道和湘江东岸绿道,红旗路绿道、西龙路绿道和金星路绿道的生态效益较差。绕城高速绿道的生态效益指数得分0.856,较红旗路绿道得分0.010高出0.746,呈现了绿道系统发展的不均衡性。(2)区域分布存在差异,且自内向外逐步升高。低效益区段主要集中在建成区域,中等效益区段多位于城市近郊,高生态效益区段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围区域,占比分别为32.66%、42.10%和 25.24%。望城区综合效益指数最高,其次是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和天心区,芙蓉区最低,各区综合效益指数分别为0.269、0.230、0.169、0.152、0.141 和 0.039。(3)空间分异受多尺度因素影响。在宏观尺度上,绿地空间规模、绿地面积总量、绿地率、绿道网络密度、绿道长度以及周边环境特征对生态效益影响显著;在单条绿道尺度上,绿地空间规模、植被群落结构、植物生长状况等要素起主导作用。其中,乔木层的冠幅郁闭度和乡土植物比例对碳汇功能影响显著,而灌木草本层的复合结构则更有利于雨洪调控。最后,研究基于绿道生态效益分析,提出了“核心廊道强化-关键节点修复网络结构优化”的整体优化策略,并对长沙市绿道网络进行局部调整,并对优化前后的生态效益进行对比,验证优化的有效性。同时选取了生态效益较差的几段绿道,从驿站节点、节点标识系统和植被配置等方面进行了标准段的详细设计。该研究为城市绿道规划提供了科学支撑,为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提供了参考。
LADWM202500021220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桂玲.pdf
(982.6 KB, 下载次数: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