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上海长江口中华鲟湿地自然保护区基地项目

2024-08-21 发布
首页 / 设计类 1502 0 0

Obermeyer

积分:126

私信

本帖最后由 Obermeyer 于 2024-8-30 13:53 编辑

项目概述:

上海,崇明岛是中国最大的河口冲击岛,长江门户,聚沙成岛,是上海“卓越全球城市”的生态名片。项目位于崇明区陈家镇瀛东村南分场,规划占地约 263 亩。规划建设生命长江馆、科研楼、职工值班配套及室外各类养护池及生态湿地等设施。新建各类设施与一期相衔接,成为一个环境生态化、 生物福利化、运营自动化、管理智能化和宣教现代化的专业化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地,打造“世界级生态岛”的地标。

本项目总体规划设计为一个集科普宣传、生态体验、生态学研究、救护、培育的职能为一体的中华鲟保护为主题的自然生态公园。清晰的规划分区及互不干扰的流线设计是保护基地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有效利用基地资源、集约规划建筑功能,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智能化、可持续、绿色建筑的原则进行设计。

项目总建筑面积39630平方米,其中地上28630平方米,地下11000平方米。规划建设为长江生命场馆区、科研区、员工生活配套区及室外保护驯养区。长江生命馆的三大分区——行为生态学研究区、豚类救护蓄养区、中华鲟蓄养繁育区,分工明确。其中,行为生态学研究区不仅有研究与救护功能,还承担着对外宣教职能。 新建科研楼和职工生活配套与原有一期的各自功能建筑接合融汇,实现科研楼和生活配套的一体化的集约设计。室外区域将蓄养功能、生态(体验)和景观等功能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一个生态综合体,向人们传达着生态知识、自然之美和保护环境的使命感。

总平面图
总平面图.jpg


项目各个角度、主要节点实景高清照片:

中华鲟保护基地15.jpg

中华鲟保护基地1.jpg

中华鲟保护基地7.jpg

中华鲟保护基地9.jpg

中华鲟保护基地20.jpg

中华鲟保护基地22.jpg

中华鲟保护基地23.jpg

中华鲟保护基地24.jpg

中华鲟保护基地25.jpg

中华鲟保护基地29.jpg

中华鲟保护基地30.jpg

中华鲟保护基地33.jpg

中华鲟保护基地4.jpg

中华鲟保护基地10.jpg

中华鲟保护基地21.jpg


主要节点图纸

function division diagram.jpg

masterplan construction design phase.jpg

underground floor plan.jpg

ground floor plan.jpg

first floor plan.jpg

section.jpg

elevation.jpg

section construction design phase.jpg

curtain wall detail.jpg

birdview 1.jpg

中华鲟-日景C06.jpg

中华鲟-日景C05.jpg

landscape section 1a.jpg
landscape section 2.jpg
landscape section 3a.jpg


设计理念

在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基地的规划设计中,我们首先提取了项目的关键议题,以中华鲟的家园、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及两岸的文化作为设计灵感的源泉,以中国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作为指导思想,以生态、和谐、传承为设计理念,以建筑美学及建筑技术作为设计手段,为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基地奉上一份厚礼,为崇明岛绘制一份美丽、和谐、生态、睿智的设计蓝图。


项目难点及应对策略


一、本项目包含濒危水生生物工艺要求,在场地上建筑之外,占总用地近70%的区域,均为工艺需要的室外鱼池及湿地,以完成中华鲟和江豚等濒危水生生物的野化驯化功能及水质净化需要的水处理系统,室外场地设计内容多且复杂,需要和专业工艺设计单位协同配合,细节多,设计反复修改调整的频率高。需严格按设计计划做好对接及确认工作,做好各项设计依据的文字记录,保证本专业涉及的所有工艺内容真实可靠。

二、本项目二期场地高程比一期场地高程高出0.6米,导致一、二期在边界线各处的道路、场地、建筑不同点高程在完成一、二期共通融合时,存在接合界限和接合方式复杂情况,在目前各项条件缺乏的时候,需要了解解决这个问题的不明确内容,通过以后的一些手段,比如经规划征询、详细了解场地实际情况、与业主深化沟通设计需求,将不明之处一一落实解决。


三、优化室外鱼池湿地布局,将高位湿地布置在地下室区域之外,减少覆土荷载。本项目室外水处理系统设置多个湿地,几乎占满了除建筑道路之外的地面面积,场地十分紧凑。按工艺要求,科学研究车间的三个功能区,每个区均要在室外配置一块湿地,为功能区内的鱼池提供水质处理,其中,E车间(科学研究区)外需配置的湿地形式为高位湿地,在竖向上由2块不同功能的湿地组合而成,钢筋混凝土结构,荷载重,面积大;为C车间配置的湿地为梯级湿地,高度较低,荷载小,C、E车间南侧室外场地面积较局促,而E车间下地下室延伸至建筑以外,通过对西侧相邻鱼池湿地布置的优化调整,方案把高位湿地西移,避开了地下室区域,地下室顶板上为C车间配套湿地,降低了地下室顶板的荷载,降低了建筑造价。


设计亮点:

本项目总体规划设计为一个集科普宣传、生态体验、生态学研究、救护、培育的职能为一体的中华鲟保护为主题的自然生态公园。清晰的规划分区及互不干扰的流线设计是保护基地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有效利用基地资源、集约规划建筑功能,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智能化、可持续、绿色建筑的原则进行设计。

项目的价值


中华鲟和长江江豚是长江旗舰珍稀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保护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极危级(CR)保护物种,是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的指标性物种,保护水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基础,是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保障,也是筑牢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支撑。


为全面开展中华鲟、长江江豚等长江口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增强人们对中华鲟、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根据 相关规划及现实需求,决定启动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基地二期建设项目,进一步开展对中华鲟、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水生生物的保护工作。


该项目总体规划建设为长江生命场馆区、科研区、员工生活配套区及室外保护驯养区。长江生命馆的三大分区——行为生态学研究区、豚类救护蓄养区、中华鲟蓄养繁育区,分工明确。其中,行为生态学研究区不仅有研究与救护功能,还承担着对外宣教职能。 新建科研楼和职工生活配套与原有一期的各自功能建筑接合融汇,实现科研楼和生活配套的一体化的集约设计。室外区域将蓄养功能、生态(体验)和景观等功能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一个生态综合体,向人们传达着生态知识、自然之美和保护环境的使命感。

Obermeyer

积分:126

私信

全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