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深圳光明文化艺术中心

2021-08-30 发布
首页 / 设计类 2603 0 0

GVL

积分:263

私信

本帖最后由 GVL 于 2021-9-7 19:18 编辑

1、项目概况
光明文化艺术中心位于深圳市光明区核心区域,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8亿元,是深圳北部片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完善,建设标准最高的文化艺术综合体,被誉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地标,同时也是构建光明区绿色生态廊道的重要节点,因此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此之前,光明区能够用于举办演艺、展览、文化、艺术等的活动场所非常匮乏,通过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可以满足全区48万市民的文化活动诉求,成为光明区的城市客厅。与此同时,光明文化艺术中心是深圳唯一获得绿色建筑三星及海绵城市建设双认证的文化艺术综合体,展现了光明区在智能化、生态化、海绵城市建设领域领先的建设水平。




2、设计思路
为了打造最符合光明区特色的场地景观设计,项目团队提出了“海绵艺术园”的设计理念,提取了光明区的“海绵技术”、“文化艺术”和“田园景观”三个设计要素进行融合性设计。以抽象田园景观为基底,将文化艺术元素、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有机的贯穿在其中,像编织的经纬线,相互融汇贯通,实现工程技术、人文科学与景观艺术之间跨学科融合,打造别具一格的生态艺术景观综合体。

通过特色海绵艺术园的营造,项目团队尝试通过艺术、文化、可持续的生态意识与景观的结合,从而影响及改变人们的精神生活,激发城市活力以及振兴区域经济。同时,通过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基础的生态设计与景观相融合,实现调节城市微气候,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减小城市碳排放的愿景,为未来的城市建设提供新的范例。



3、设计亮点
整体方案以“海绵艺术园”为主题,项目团队将海绵城市的生态理念融入整体景观环境中,注重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实现了包括透水铺装与石材混铺工艺、侧壁式生物滞留池溢流口、参数化设计、BIM技术应用、环境监测等创新技术的应用,以及这些技术在场地中的耦合度。同时考虑场地中使用者的体验,打造艺术化的景观细节,探索具有美学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公共空间。设计内容主要包括:

(1)构建多维海绵景观系统
项目伊始,项目团队以研究为设计导向,对场地进行了海绵城市评估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在场地中融入了展示型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下凹绿地、绿色屋顶、植被缓冲带、生态碎石渠等海绵设施,并将其串联成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海绵系统,地下750m³的蓄水箱集蓄来自海绵设施收集的雨水,最终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4.3%,面源污染控制率56%,透水铺装率50%的指标,满足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在此基础上,项目团队还构建了精细化的海绵景观,即绿色基础设施与景观艺术的高度融合,打造符合公建项目气质的高品质海绵景观,打破大众对传统海绵城市的刻板印象。为此,项目团队做了许多创新与突破:定制仿石材透水铺装与石材混铺,同时满足雨水下渗和石材质感的景观效果;摒弃传统粗糙的雨水溢流井,设计隐藏式的侧壁雨水溢流口;设计展示型雨水花园,向公众生动的展示海绵设施结构及雨水管理过程等。




(2)深圳首个使用雨水资源回用技术的大型水景
项目团队在建筑的正立面前设计了长170m,宽18m的大型镜面水景,利用建筑拱形入口与水景的倒影完美形成一只巨大的眼睛,被称为“光明之眼”,现在已经成为新晋的网红打卡点。水面之上的拱形入口隐喻文化的桥梁,表现“在光明,看世界”的深刻寓意。大型的镜面水景使庞大的建筑显得轻盈及动感,同时使访客远离建筑,以缓解建筑带来的压抑感。


除此之外,3000㎡的水景面临着高额的日常维护费用,项目团队在地下车库设置了两个750m³的大型蓄水池,利用收集并调蓄场地内的雨水,并进行循环过滤,以满足水景的日常使用,这样每年能够减少60%的自来水使用,形成可持续的生态水景。另外,水景在暴雨时还能作为临时调蓄设施,缓解管网压力。


(3)坡地研究和可持续设计
东面的坡地是本设计的一个难点:原始地形呈三面坡的多维空间形态;纵向有9.6米的巨大高差,坡度超过4.9%;横向宽度仅有26米,整体呈狭长陡峭的空间状态,易产生局促和压抑的空间体验,在雨水管理方面也可能产生水土流失等问题。因此,项目团队提出尊重场地原貌的想法,尽量减少土壤的扰动和水文的破坏,采用台地式的多功能三维立体挡墙消化场地高差,并解决雨水管理的问题。基于多向坡的复杂地形现状,项目团队通过建立模型推敲以及参数化设计来解决问题,因此挡墙是以三维异形、参数化渐变的形态来展现的,兼顾挡墙、座椅、排水渠和消能坎的功能,兼具功能性、视觉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除此之外,在坡地的外侧低洼处设计了带状的雨水花园,方便同时收纳人行道以及坡地的雨水,并设置了石笼挡水坎来应对雨水冲刷速度过快的问题。在东面坡地的高程最低处设置了特色雨水花园,底下结构互相联通,上部空间错落,体现出生态景观的特殊美感。



(4)多功能的文化雨园
由于合院式建筑特点导致中庭是重要的雨水管理区域,暴雨时来自四周建筑的雨水会对场地进行淹没,传统的绿化显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项目团队在此设计了田字格式的雨水花园,花园下方铺设了特殊的基质土、粗砂、碎石和排水盲管,以帮助漫流的雨水可以在此更好的滞留、净化和下渗并输送至地下蓄水箱中,同时也不影响地上植被景观的营造,这样的设计也呼应了“四水归堂”的文化特色。



相较于外围四面空间的游览功能,项目的中庭区域则更加侧重于有精准集散目的地的功能使用,包括可以举办音乐节、发布会等大型活动的架空空间;L型台地围合的小型文化交流空间;有互动取水器、文化风向标、文化地刻等趣味设计的林下休闲空间等。设计师甚至使用了可移动的轻质发光混凝土座椅增加空间使用的灵活性。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这里都有不同程度的遮阴区域,使人们更愿意在这里停留。





从主入口走进中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由300多根不同尺度的圆柱构成的抽象的山形雕塑,项目团队通过参数化的设计使其呈现出360度可观赏的效果。除此之外,作为引导性的入口标志和视觉焦点,设计师还加入了一些特色的巧思,在灯光的映衬下,整个参数化的雕塑对光线的不同反射,呈现出雾喷的视觉效果,如同山间云雾缭绕。虚化的设计使空间更加的轻盈、通透和舒适,山脉的形状与“光明之眼”相互呼应,代表光明的青山绿水,隐喻光明之外是辽阔的世界,光明之内是牵挂与乡愁。


(5)展示型雨水花园设计
西面靠近建筑一侧的低洼处则成为科普展示海绵知识的最佳地点,下雨时既可以看到来自建筑屋顶的雨水在这里滞留、下渗、净化及储存的过程,透明的亚克力板清晰展示了高位雨水花坛内部的结构,结合石笼共同形成围合的停留空间,碎石渗池同时为人们提供了进入花园的入口,方便人们在这里学习、休憩和观赏。




(6)具有导视功能的透水铺装设计
由于项目的四面都有出入口,动线较为复杂,在进行铺装设计时,项目团队根据场地活跃程度不同和所预测的人群密度的变化,应用参数化技术设计出具有导视功能的渐变铺装系统,强化视觉的引导性。同时,项目团队定制了74°平行四边形铺装,与地块与建筑的肌理达成高度的融合和统一,同时使整体铺装富有韵律和变化,且呼应了在地抽象田园的概念。




(7)屋顶花园
图书馆和美术馆楼顶的屋顶花园兼顾了未来的运营使用功能和雨水管理功能,包括表演舞台、露台、室外沙龙等功能空间。鉴于需要大量的硬质活动空间,为解决雨水径流问题,屋顶延续了透水铺装与石材混铺的技术,结合线性碎石沟来滞蓄雨水,同时考虑荷载问题选择轻质土壤和观赏草共同构建下凹绿地和雨水花园,形成简约大气的景观效果。


4、设计难点与创新
(1)透水铺装混铺工艺创新
为了满足50%透水铺装率的海绵建设指标,项目团队与材料厂商合作研发定制了仿石材透水铺装,选择黑色和灰色更加耐脏,有利于后期的养护,为了满足硬度的要求,仿石材透水砖的厚度一般是传统石材3倍以上,施工工艺也有所差异,项目团队在定制石材的时候在其下面增加了透水垫层,与透水砖达成统一的厚度,大大减少了施工工艺难度和人力成本。


(2)隐藏式侧壁溢流口创新应用
主入口前广场只剩下20米的线性空间,设计师利用两条线性生物滞留池分割步行空间和骑行空间,并在其中种植了观赏草,开放式的空间与市政空间妥善连接,增加行人的可达性,由于传统的生物滞留池的施工时会砌筑巨大的溢流井,建成效果粗暴突兀,在此设计师巧妙的将溢流口设置在了池壁的侧面,妥善解决了目前的施工难题。

(3)参数化设计技术应用
本项目中使用了大量的参数化设计技术以帮助创建异形的、复杂的景观小品,包括360°无观赏死角的山形雕塑和多功能异形挡墙等等,该技术还帮助降低施工工艺难度和成本,例如山形雕塑由300多根密集的圆柱排列组合而成,利用参数化软件在预制石材上进行定位,帮助现场施工时进行打孔和安装等等。


(4)轻质发光混凝土材料应用
本项目中的座椅使用了轻质发光混凝土这一新材料,该材料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和绝热性,因能透射光线而大大降低了照明损耗,并达到奇特的艺术效果,并且光学复合材料占比很少,不会影响力学性能,并且由于其轻质的特性,可以随意移动以应对不同场景空间的需求变化。

(5)互动灯光智能化应用
本项目在主入口处根据人流的方向设计了模拟星空的呼吸灯,在电脑的控制下完成由亮到暗的逐渐变化,好像是人在呼吸一样;项目团队还在中庭架空层设计了天花灯光投影互动装置,通过天花的投影和智慧程序进行联动控制,在有小于3人的状态下,光束以单人为中心向四周渐亮,产生水波纹效果,少于5人时,光束会跟随人的行动产生跑动追逐的效果,超过5人以上时,会出发内置的程序呈现一种光束闪烁的效果,呈现林中漫步的光影感觉。



(6)展示型雨水花园的创新设计
该雨水花园展示了多个科普展示雨水系统,包括屋面雨水收集展示系统、高位雨水花坛展示系统、可持续的互动水景系统、碎石渗池体验系统。清晰的向人们展示了屋面雨水的传输、沉淀、净化与收集的全过程;高位雨水花坛则在局部采用亚克力板将雨水花园的剖面结构—覆盖层、介质土、细砂净化层、碎石排水层一一展示出来;该花园还与地下蓄水箱相连,在干燥的季节雨水从地下被抽送至水池中,雨水在这里可以被循环利用,形成可持续的互动水景;设计师还在这里设计了碎石渗池,结合石笼共同形成围合的停留空间,不仅可以滞蓄来自地面的雨水,还可以让人们轻松的进入花园中,提供沉浸式的科普体验空间。



(7)互动取水器的创新应用
中庭区域的互动取水器与地下蓄水箱连通,取水方式采用按压式,并在出水口沿着下方雨水花园的形态连接一圈输水渠,人们只需要按压取水器的蘑菇头,就会有娟娟溪流从地下蓄水箱抽上来并输送至输水渠中,溢流的雨水形成滴水景观并滋养着下方的植被,为人们直观的提供取水的乐趣和雨水管理的相关知识,成为一处极佳的互动科普景观。


5效益评价
作为绿建三星和海绵城市双重认证的示范型项目,光明文化艺术中心通过创新的灯光设计帮助减少了34%的用电量;屋顶绿化帮助实现噪音的控制、排风排污的控制以及减少热岛效应;结合水景和地下蓄水池,每场降雨可调蓄雨水总容积1422.4m³,可以抵御5年一遇的大暴雨;大面积的雨水收集和资源化利用则帮助减少了60%的自来水使用;智能化风向标、互动取水器、展示牌以及海绵科普设施帮助更多的市民了解可持续的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光明文化艺术中心为未来的绿色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艺术化的海绵景观可能带来的另一种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包括互动取水器、文化风向标、互动智慧灯光、展示型雨水花园等等科普设施设计不仅向公众传递着可持续的生态理念,还引导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和思考:自然不仅是朴素的也可以是精致的,文化不仅是沉稳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生活不是极致的忙碌也可以停下来左顾右盼,学会平衡,方是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使用道具 举报

GVL

积分:263

私信

全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