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VL 于 2025-9-28 17:46 编辑
(1)项目概况
清远市和秧合社乡村振兴项目位于广东省清远市,设计范围约32,241平方米。项目地块融合乡土记忆与现代美学,激活乡村资源,带动在地化发展。
场地现状约40 栋民房集中分布于山脚和田园之间,形成一个集中的核心村落,村落现状民房与道路破败,缺少可承载村民日常活动的公共聚集活动场地;后山、村庄与田园及远方的飞霞山形成天然对望,景观视线绝佳,湿地区吸引大量白鹭前来栖息觅食,生态资源优越;然而,村庄不可避免地面临日益严重的空心化和人口流失的问题,岭南村落文化记忆也逐渐隐匿,村庄的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境。
(2)设计思路
景观设计采用“生命从土地中来”这一概念,从大自然“禾”中抽象转化出元素形态,提取秧苗的生长切片[ 种、苗、禾、稻、米] 融入景观设计,以呈现秧苗生长生命力,象征岭南乡土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与村庄再生的愿景。
①设计策略1:场地激活——复苏的村落空间
将闲置空地通过景观手法改造为广场和草坪空间,为村民提供休闲交流、与外来游客商品买卖、文化交流展示的场所;保护传统村落巷道空间,通过空间组织增加村民公共交流场所;复耕闲置农田,为自然教育拓展提供场所载体。
②设计策略2:生态保护——与山水田园共生、与白鹭共生
因地制宜、尊重场地呈现岭南村落特有的 “背山面水”山水田园格局:村落依山势错落布局,面朝开阔湿地水系,形成自然环抱的聚落形态,重现传统村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逻辑。同时保留场地原生乔木林地、水塘和基本农田,根据场地自然资源——林、塘、田的分布划分场地,采用分级干预的方式打造不同的活动空间。
在白鹭纷飞的湿地区域,采用低干预的设计手法,以架空平台的建造形式降低人行为对自然的干扰,观赏空间与生态湿地间隔适当距离,引导静观而不惊扰鸟类。
③设计策略3:文化延续——再生的乡土聚落
以废弃农房为基础改造的建筑采用退台式屋顶花园的设计,梯状绿化与后山林冠线自然衔接,以现代美学重塑岭南村落背山面水的文化象征。
以景观空间划分的设计手法整合村庄资源,采用集约式畜牧等方式,进行空间文化的重塑整合和产业聚焦,打造集约式新农村——可生活、可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乡土聚落。
(3)设计亮点
该项目通过多维度举措,在维护乡村当地生态价值的同时,有效带动了当地乡村的经济发展、社会服务水平提升:
①经济效益:
首先,着力改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显著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其次,通过租赁农用地3600余亩、承租改造村民闲置物业约12000平方米,直接为村民带来青苗补偿费、物业租金和农用地分红,并创造就业机会,有力促进了村民增收;第三,引入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农产品品质与附加值,进一步夯实农民收入基础;第四,将项目定位为集团酒店餐饮板块的农业保供基地,打通更广阔的市场销路,助力当地农产品提高销售额和利润;最后,积极提供创业机会与平台,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拓宽村民收入来源,全面激发乡村经济活力。
②社会效益:
通过邀请乐队举办音乐节、组织大学生讲座、经营宠物农场活动,成为农村资源的价值转换器,把农田和乡村变成了体验式的消费场景。在吸引大湾区游客的同时,对当地农村经济、生态、文化实现了系统支持。
③生态效益:
保留大片的湿地与滩涂作为候鸟栖息地,同时涵养水源,将荒草丛生的水塘也改造为适宜白鹭生活的浅滩,吸引大批观鸟研学人群,进行不打扰鸟类的观鸟活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