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次踏入耀州区膝水河与石川河交汇的那片滩涂时,迎面而来的不是声名远播的“耀州窑”,而是一片杂乱生长的野草与沉寂的土地。这片曾孕育出北方青瓷巅峰技艺的土地,如今却少有人知它的辉煌。那一刻,我意识到,这不只是一场关于景观设计的实践,而是一场文化的唤醒。 我决定以“制瓷”为线索,从泥土到青釉,从采料到刻花,从火候到成型,将耀州窑千年的技艺拆解、重构,并植入公园的空间语汇中。让游客在游园的过程中,不只是走马观花,而是像一件瓷器那样,被一点点“烧制”出对这段文化的感知、理解与敬意。 设计的每一步,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入口处的“青纹花路”,路面镶嵌着牡丹纹、钱纹与水波纹。这些图案曾经遍布于宋代的瓷面上,如今在地面上缓缓铺展,引导人走入时间深处。六座“文化亭”以耀州窑六个历史阶段命名,每亭下设触感材质石,辅以灯带与玻璃纹样,让人用手触摸、用眼仰望,从肌肤到心灵重温古人之匠意。 在“制窑区”,我尝试将四道核心工序: 采料、塑形、刻花、烧制空间化。拾原池以簸箕与匣钵为母题,将筛土的动作转化为水池中的步道体验;素瓷广场以轮盘拉胚为灵感,将陶土的旋转美感雕刻为雕塑与长廊;缠枝廊架在篦划刀与缠枝纹之间寻找平衡,用墙面讲述刻花之美;窑光蹄炉则用马蹄形平台与玻璃灯光模拟火候之道—。那一片散落的碎瓷片,正是匠人试错的勇气与时光的沉淀。 而在景观的尾声,“倒注观景亭”以五代名器倒注壶为母型设计双层旋转平台,仿佛让人钻入器身,从壶口眺望城市与山河。这一空间,不仅是对制瓷工艺的致敬,更是让人“置身器中”,体验文化的尺度感与技艺的智慧。 我希望,这个文化公园不是一场表层的装饰,也不是对传统的复制,而是一次“让人驻足、愿意了解、能够共情”的空间构建。耀州窑的青,不只是色彩,也是一种气韵;它沉静、坚韧、不喧哗,却能在光影之中,烘托出中国千年工艺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