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rgba(0, 0, 0, 0.85)][backcolor=rgba(0, 0, 0, 0.04)]在我国城镇化进程迈入存量优化阶段的背景下,土地资源短缺与低效利用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瓶颈。丽江市古城区面临国土空间规划下建设用地总量约束与低效空间蔓延的双重困境。如何精准识别城镇低效建设用地并制定适配性更新策略,成为破解其发展瓶颈的关键。本研究以丽江市古城区为对象,以存量规划相关理论为指导,聚焦城镇低效建设用地的精准识别与更新策略,旨在构建适应生态文化遗产型城市的低效用地治理框架,为破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研究系统梳理了城镇低效建设用地的理论内涵与对象构成,基于“城市针灸”“灰色用地”等理论,界定其“空间碎片化、功能滞后性、环境脆弱性”的复合特征,明确4类识别对象。结合国内外研究动态,构建低效居住、商业服务业及工业用地的差异化评估指标体系,涵盖24项指标。提出“CRITIC-TOPSIS”集成模型,通过CRITIC法客观赋权、TOPSIS法计算效率得分,并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与混淆矩阵验证模型精度,形成“数据采集—指标量化—分级识别—动态校验”的技术路径。研究表明,丽江市古城区低效建设用地呈现显著空间分异:25.44%的低效居住用地集中于大研古城周边老旧小区,存在建筑老旧、设施老化问题;37.87%的低效商业服务业用地多分布于核心区边缘,表现为业态同质化与经营效益不足;36%的低效工业用地向城市外围分布,厂房空置与生产低效问题突出。通过计算可得模型精度OA达85%~89%,Kappa系数为0.70~0.75,可知系统性识别与精准化干预,城镇低效建设用地可转化为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资源。针对上述特征,提出保护优先、分类施策的更新策略:低效居住用地通过院落基因转译与社区共建机制实现微更新;低效商业服务业用地构建三级体系,植入东巴文化符号;工业用地转型为绿色新型产业带,结合棕地修复与代谢共生模式实现产城融合。策略强调多规协同、智慧治理与动态监测,通过刚性管控和弹性引导相结合平衡保护与开发目标,为生态文化遗产型城市破解低效用地困境提供系统性方案。本研究理论层面,拓展了城镇低效建设用地识别方法的内涵,构建了融合地域文化、生态约束与技术方法的低效建设用地识别体系,弥补了既有研究对文化敏感性城市关注不足的缺陷。实践层面,研究成果为丽江市古城区破解土地资源约束、协调保护与发展矛盾提供直接技术支撑。同时,研究探索的技术路径,为国土空间规划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转型提供了方法论参考,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度衔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