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基于转录组学分析溪畔杜鹃花瓣彩斑形成机制研究

2025-06-10 发布
首页 / 毕业论文 15 0 0

五角钱

积分:0

私信

基于转录组学分析溪畔杜鹃花瓣彩斑形成机制研究
PDF文件: 基于转录组学分析溪畔杜鹃花瓣彩斑形成机制研究1.pdf (958.92 KB, 下载次数: 0) 版权声明:
摘  要杜鹃花作为园林绿化的重要观赏植物,其花色育种周期长且传统方法效果有限,亟需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定向培育新优品种。本研究以溪畔杜鹃(Rhododendron rivulare Kingdon-Ward)为研究对象,基于转录组学分析其花瓣彩斑形成的分子机制,旨在揭示彩斑性状的遗传调控网络,为观赏植物花色改良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通过观测不同发育阶段溪畔杜鹃花瓣花斑部位(R1)、花斑上部(R2)和非彩斑部(R3)的颜色变化,以及不同发育阶段R1、R2、R3三个部位的色素细胞分布,结合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及转录因子,重点关注类黄酮色素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如PALCHSDFRANS等)及转录因子的调控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溪畔杜鹃花瓣彩斑从花芽期到花蕾期,从无到有,再逐渐面积扩大,颜色加深。在花色表型值上表现为,花斑部位(R1)、花斑上部(R2)和非彩斑部(R3)的明度值L*在开花过程中不断降低;红度值a*逐渐升高,黄度值b*逐渐降低。其中R1的红度值a*和黄度值b*变化幅度最大(Δa*=18.2,Δb*=-25.6),高于R2和R3。

2.花色与中间组织层的红色细胞群和表皮的浅粉色细胞的分布有关。表皮细胞和中间组织层在花芽期(S1)呈现透明或者半透明状态,接近无色,排列疏松;而从花蕾期(S2)开始,靠近上表皮的中间组织层中开始出现红色细胞群,并且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同时,表皮细胞中部分细胞转变为浅粉色细胞,与无色细胞混合排列。随着花瓣生长,细胞不断增大,花瓣组织厚度增加,到盛花期(S4)趋于稳定。
3.共获得了128.81Gb高质量reads,组装了33546条Unigene,发现了13570条差异基因。采用DESeq2筛选差异表达基因(|log2FC|>1, FDR<0.05),并利用KEGG/GO富集分析聚焦类黄酮代谢通路。挖掘出F3GT2、UGT75C1SHTPALSUS6UGT88B1COMT1CSECHIANS4CL系列等结构基因与花色有关。
综上,推测中间组织层的红色细胞群是花斑形成的细胞基础,花瓣背景色则是由表皮细胞的浅粉色细胞与无色细胞混合形成。而ANSCSESUS6PAL4CL2PGTB1UGT等可能引起花斑部位生长变化的基因。

关键词溪畔杜鹃,花瓣彩斑,转录组学

基于转录组学分析溪畔杜鹃花瓣彩斑形成机制研究1.pdf (958.92 KB, 下载次数: 0)


使用道具 举报

五角钱

积分:0

私信

全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